区块链技术发展迅猛,人才需求很大,根据 Gartner 的预测,中国在这方面的人才缺口超过 75 万。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然而在区块链专业建设方面却存在诸多问题,这到底是因为什么?
课程转型
以往各大学的区块链课程较为单一,大多是从传统密码学课程发展而成的,其技术导向较为明显。如今,高校的课程发生了重大转变,变成了涵盖大数据、AI、金融、商学、法学等基础学科的综合性科学。形式也变得丰富多样了,从之前单纯的授课转变为授课与研究并重,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投身到区块链领域中。
为将来的就业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国外课程情况
从国外高校所开设的区块链课程来看,授课内容存在侧重点。其主要集中于区块链的基础知识方面,还有共识机制方面、智能合约方面以及零知识证明系统等方面。并且,一些加密货币课程会涉及到金融知识,同时也会涉及到监管问题等。
康奈尔大学有 7 门与“区块链”“数字货币”相关的课程,密码学相关课程有 17 门之多。其丰富的课程体系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了解区块链。并且将金融和监管知识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在掌握书面知识后进行实践操作,从而能更好地适应行业需求。
技术知识的旧与新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系的 Dawn Song 教授提及,区块链所运用的某些技术并非全新。像密码学、博弈论以及分布式系统等这些技术,相关的研究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这也就表明在高校进行区块链专业建设时,不能轻易地将其视作一个全新的领域。
基础技术本身并不新鲜,然而区块链将这些技术进行了整合与创新,进而创造出了全新的应用场景和模式。正因如此,在高校授课过程中,一方面要让学生知晓这些基础技术的前因后果,另一方面也要着重强调区块链技术整合所带来的新的变化。
教学方式问题
目前各高校的区块链课程教学方式较为传统。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这一方式。并且很少有高校会同时提供网络课程。这种情况限制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限制了时间和空间上的灵活性。
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网络课程具备诸多优势。其一,学生能够随时对课程内容进行回看,以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其二,学生还可以与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展开交流和讨论。与之相比,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容易导致一些学生错失学习的机会,并且不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师资与教材难题
高校区块链专业建设遭遇教师短缺的状况。众多高校缺乏专门去讲授区块链课程的教师,这就导致了课程质量以及教学效果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区块链领域的技术更新速度很快,教材编写的速度赶不上行业的变化。或许当教材印刷完成的时候,行业已经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
教材如果落后,就可能致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脱节。并且教师数量不足,会让教学资源变得紧张,这样学生就难以获得及时的指导。这两个问题对高校区块链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未来发展举措
有专家预估,在 5 年之后,大部分的大学将会开设区块链课程,这种趋势是无法逆转的。为了能够解决授课教师极度短缺的问题,国家给予支持,促使各类创新基地加快建设并且进行培育,将高水平的人才队伍聚集起来。教育部为关键技术的攻关行动提供经费方面的支持,引导高校开展研究和攻关工作。
高校可以围绕相关方向建设创新平台,并且能够联合各地建设区块链技术创新研究院。借助这些举措,高校在普及区块链知识、储备人才以及扩大应用范围等方面会起到更大的作用。那么,大家认为高校区块链专业建设在哪些方面还需要进行改进?希望大家能够点赞并分享这篇文章,同时也希望大家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