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 曾在金融领域引发很大的动静。它一方面给创新融资带来了新的希望,另一方面也给监管带来了很大的难题,这正是它最具吸引力的矛盾之处所在。
ICO的监管历程
监管机构对 ICO 的看法并非始终如一。早期时,各个国家大多处于观望状态,之后便逐渐加大了监管力度。从时间角度来看,近些年来这种转变表现得尤为显著。像 SEC 这类监管机构,不仅依据客户适当性以及反洗钱的规定来进行监管,还在某些特定的项目中明确了代币所具有的“证券”属性。其目的在于为实施更全面的监管奠定基础。这种监管力度的加强是应对 ICO 复杂状况的必然之举,因为 ICO 项目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所涉及的规模也较为庞大。
ICO法律属性的争议
业内一般将 ICO 视为众筹融资行为。但对其法律属性的争议一直都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着不同的观点。从地点方面来看,全球各个地区的认知都不太一致。这种争议体现了 ICO 的复杂性。它创新的模式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难以被轻易地归类,从而在实践中,无论是投资者还是项目方都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对整个 ICO 产业的规范发展产生了影响。
ICO项目依据标的的分类
依据标的法律性质,ICO 项目可分为四类。其中有产品类项目,这类项目的标的是技术产品。还有一种企业发行的代币,它是使用权凭证,且一旦使用消耗就不可逆转。这些不同类型的 ICO 项目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法律适用方面也有所不同。这对投资者意义重大,因为他们参与的项目类型不同,享有的权益和承担的风险也不一样。并且不同类型项目的发展前景因这种分类而存在区别。
产品预售类ICO的法律适用
具有一定特征的 ICO 项目能够被界定为产品预售。这类项目理应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从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看,当这种界定变得越来越清晰的时候,就能够更好地对投资者的利益进行保护。比如说在预售的过程里倘若存在欺诈之类的行为,投资者可以依照相关的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益。企业所发行的代币在这类项目当中被当作预售的证明,这种明确的法律定位有助于对项目方的行为进行规范。
特定ICO项目的收益权界定
有些 ICO 项目的代币代表着未来的收益权。例如以区块链项目为基础资产而产生虚拟货币并分给投资者。在这种模式当中,虽然不是真实的货币收益,然而收益依然是可观的。但是其法律界定却十分困难。在当下的法律体系里,这种投资没有相应的金融产品来进行规范。这给投资者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一旦出现纠纷,很难找到合适的法律依据来解决。
ICO项目的跨境监管难题
ICO 平台和项目走向全球化,这给监管带来了诸多困难。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监管难以实现协调。比特币的交易与传统银行业不同,它极为自由,能够轻松跨越平台和国界。平台和投资者能够轻易在境外参与项目,从而绕过本国监管。如此一来,就会使各国监管出现漏洞。此外,ICO 项目中代币持有账户集中的现象较为明显,仅前十大账户的份额通常就超过项目总数的一半。美国 SEC 的报告虽然仅针对特定项目,但也给出了许多监管者应当关注的要点。目前,大多数 ICO 交易平台难以满足证券交易所的要求,法律风险极大。
那么,在这样的状况之下,如果你是投资者,你会因为谨慎而不参与 ICO 项目,还是会被高收益所吸引而冒险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