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货币在当下是备受关注的。它的法律定性比较模糊。由此产生的法律风险让很多人感到困惑。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去探讨的问题。
虚拟货币的本质特性
虚拟货币本质是基于数学密码和算法而存在的。比如比特币,具备所谓的“匿名性”“去信任化”以及“不可篡改性”。像在某些网络交易场景里,人们无需透露真实身份就能进行虚拟货币交易,交易完成后,其记录难以被轻易改动。这种独特性质让它在交易中拥有一定优势,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些特殊性质,使得它在法律监管方面存在诸多难点。并且,它与传统货币有很大差异,无法像我们熟知的法定货币那样,能由国家货币政策来进行调节和控制。
虚拟货币不只是一串数字代码,它还能代表一定的价值。像在某些特定的网络社区以及在线游戏环境当中,虚拟货币可以用来购买虚拟的商品或者获取服务。因此,认识它的本质特性乃是理解其法律定性的首要步骤。
我国政策的总体态度
2013 年 12 月,央行、工信部等五部委共同发布通知。通知明确指出,比特币属于特定的虚拟商品,不具备货币的法律地位,不能在市场上进行流通。政策的总体走向是进行严格监管,不过并非完全禁止非经营性的交易。在《会议纪要》中也提到,虚拟货币具备网络虚拟财产的部分属性,一些合理的抵偿行为所签订的合同是有效的。这意味着,我国在对待虚拟货币时,考虑到了它具有一定的财产属性,然而对于它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等问题,也采取了极为谨慎的态度。从司法层面来看,最高人民法院和国家发改委提出要加强对相关新型权益的保护,这为政策监管确定了一个既灵活又谨慎的基调。
与犯罪的关联及主观明知认定
非经营性的虚拟货币交易一般情况下不构成犯罪。不过,虚拟货币容易被当作犯罪工具。在判定是否构成犯罪时,主观明知的认定极为关键,有时比犯罪客观方面的认定还要重要。倘若没有共谋且对资金来源并不知晓,单纯的虚拟货币交易就不会构成犯罪。就像在一些案例里,如果交易过程中出现账户异常、价格异常以及高频转账等情况,这些情况能够用来推断行为人对资金性质是否有主观明知,从而影响对是否构成犯罪的判定。在实际中,如果一个人在进行虚拟货币交易时,经常出现价格背离市场行情的情况,或许就存在一些问题。
作为虚拟财产的部分属性
虚拟货币虽受严格监管,却具备虚拟财产的部分属性。我国现行民法典体现了对数据和虚拟财产的保护理念。只是眼下缺乏专门立法,然而从某些司法实践和制度导向来看,已开始尝试对其进行合理保护。比如有些法院在处理涉及虚拟货币抵偿债务的官司时,会考量虚拟货币的价值并判定其合法性。这种属性让虚拟货币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认可,在网络交往和交易中具有一定价值承载功能。
实践中的监管难度
虚拟货币的交易极难进行监管。用户身份因具有匿名性而难以明确,一旦出现违法犯罪情况,追踪其源头就会变得极为困难。并且由于它的去中心性,不存在一个集中的机构能够对其完全掌控。在某些地下交易市场中,虚拟货币有可能被用于洗钱、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行为。例如之前曾有不法分子借助比特币这种虚拟货币的隐蔽特性进行跨国洗钱,金额庞大且很难被及时予以制止。这使得监管部门在制定政策以及执行监管工作时遭遇很大的挑战。
群众应对风险的措施
普通大众怎样防范虚拟货币带来的法律风险?其一,需了解本国的法律法规。其二,不要参与非法的虚拟货币相关活动,像所谓的非法“挖矿”活动以及未经许可的虚拟货币金融投机。另外,在进行虚拟货币交易时,要保持谨慎,尤其是当遇到价位异常或者交易流程不规范的情况时,更要提高警惕。
你是否知道在日常的虚拟货币交易里怎样保障自身的权益?希望大家能在评论区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欢迎大家对这篇文章进行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