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状
个人养老金制度推行至今已一年,却暴露出“门槛高、成本高、收益高”与“覆盖面窄、参与度低、满意度低”的矛盾。据数据显示,尽管与全面覆盖、大规模推广、持续增长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但考虑到这是制度实施的第一年,这样的成果还是相当不错的。过分强调必须加入基本养老保险,才能开设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做法,使得许多灵活就业者,包括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难以加入这一行列。
数据显示,个人养老金账户中存款与投资的占比并不大。这主要是因为封闭期较长,而且投资回报率并未达到预期目标。在过去的一年中,国内个人养老金的投资收益存在较大差异,不同账户间的收益表现有着明显的区别。
现存问题
目前,在个人养老金制度里,低收入群体参与的比例和缴费人数均偏低。以三四线城市为例,收入较低的劳动者因为收入有限,难以负担养老金的缴纳。再者,许多灵活就业者通常只能拿到日工资,生活较为艰难,因而难以筹集资金加入个人养老金计划。
此外,开设账户必须满足加入基本养老保险这一条件,导致众多尚未加入该保险的灵活就业者无法开户。他们处在制度边缘,无法享受到个人养老金的保障,这显然与全面覆盖的目标相悖。
参与度提升建议
唐霁松建议,要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参与积极性,确保政策惠及大众。他主张放宽参与门槛,并为该群体设计专属的优惠政策。比如,政府可以发放补贴,鼓励他们加入个人养老金项目。
梁涛建议放宽个人养老金账户开设的限制,应涵盖不同收入层次和就业状况的人群,尤其是灵活就业者。例如,将外卖骑手等群体纳入其中,从而扩大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让更多人士能够获得养老保障。
税收政策优化
梁涛对税收制度提出了看法,他认为应当拓展税收优惠的类别,以此调动不同税基群体的积极性。他建议提高免税额度,并为不同收入层次的人群制定不同的税收减免措施。
灵活就业者可能能享受到合并第二、三支柱后的税收减免。这样的政策将让他们在缴税时更加方便,从而提高他们参与个人养老金计划的积极性。
投资策略规划
王海峰认为,个人养老金与其他养老金的投资途径有着相似的基础,它们都旨在保障稳定的收益基础上,力求获得更高的相对回报。个人养老金尤其注重运用多样化的投资工具,以打造包含不同风险和收益、不同持有期限的资产组合。
投资者有多种投资选择,包括股票、基金和债券等。他们应根据自身年龄和风险承受能力来合理安排。年轻人可以适当提高股票型基金的比例,以期获得更高的收益;而接近退休的人则应增加债券的投资比例,以保证资金安全。
未来完善方向
郑秉文指出,个人养老金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制度和成熟的资本市场。在制度层面,重点是要扩大参与群体,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比如降低开户条件等。
资本市场需要得到改进,目的是让参与者持续保持动力和担当,进而让账户持有人更加积极。这种积极的市场氛围有利于提高投资收益,同时也有助于养老资金与资本市场的健康交流。
你认为有哪些方法能更有效地提高养老金的加入比例?若你认同这篇文章的观点,不妨给它点个赞,同时将内容分享给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