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总产品或收入分配中,功能性收入分配扮演着关键角色。特别是工资与均衡价格之间的联系,既复杂又存在不少争议,这一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工资的定义
工资通常用货币支付,依据时间或生产的数量来确定收入,这在收入分配中起着核心作用。首先,它是劳动者收入的主要来源,体现了他们劳动的价值。比如在工厂,工人们根据工作时间或生产量来领取工资,这显示了他们在生产中的贡献。其次,工资主要有两种计算方式:一种是按时间计算的计时工资,另一种是按产品数量计算的计件工资。这两种方式各有特色,又相互联系,共同展示了工资构成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工资率的影响因素
工资水平受多种因素制约,包括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长以及工资体系的设计。首先,货币工资率决定了工资的基准数额。比如,在一些发达城市,某些行业的货币工资率较高,这通常与当地的经济状况和行业需求紧密相关。再者,工作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工资总额,较长的工作时间往往能带来更高的收入。此外,不同的工资体系也会对工资水平产生显著影响。例如,一些企业实行的绩效工资制度,与固定工时制度相比,其收入效果自然有所不同。
计时工资
计时工资,这是一种传统的工资支付方式。它根据工资标准和实际工作时间来计算报酬。小时工资、日工资、周工资,这些都是计时工资的常见形式。以小时工资为例,工资就是小时工资率乘以实际工作的小时数。计时工资的关键在于,它通过劳动的直接持续时间来衡量劳动量。由于时间是衡量劳动的自然标准,因此它的适用性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工作类型。无论是办公室职员的工作,还是建筑工地上体力劳动者的工作,都可以采用计时工资制。
计时工资在实际运用中具备一些好处。它不要求进行繁琐的产量计算,只需记录工作时长。然而,这种方法也存在不足,无法充分反映不同劳动者之间的效率差异。例如,某些劳动者在相同时间内能创造出更多的成果,但在这种工资制度下,他们可能无法获得相应的额外奖励。
根据工人制作合格产品的数量和计件工资标准来确定薪酬。这和按小时计酬的工资方式不同,实际上是将计时工资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在众多生产制造企业中,这种做法尤为普遍,比如服装厂就是根据工人缝制的衣服数量来计算工资。这种制度能有效促使员工提升工作效率,实现多劳多得。
然而,计件工资制度也有其弊端。有时,企业会将计件标准设定得偏高,这会让工人们承受巨大压力;又或者,由于产品质量难以完全保证,有些工人可能会为了追求产量而忽略质量。
均衡价格论
马歇尔创立了均衡价格理论。该理论以英国古典经济学为根基,融合了多种观点,指出商品的市场价格由供需双方的力量平衡所决定。他深入探讨了均衡价格的暂时性、短期性和长期性三种形态。此外,他还对生产成本的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弹性”等新概念。马歇尔运用均衡价格理论分析了工资、利息、利润和地租等问题,认为它们分别代表了劳动、资本、企业家能力和土地的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理论中存在不足,它将商品的供需关系视为价值形成的要素,却未能阐释价值的真正内涵。均衡价格指的是需求与供给价格相等的那个点,而供给价格又与边际成本紧密相连,这种联系看似全面,实则遗漏了价值的深层特质。将此理论应用于商品定价,庸俗经济学采取了一种偏颇的方法。
均衡价格与工资的关系
从功能性的角度分析收入分配,工资被视为劳动力的平衡价格。依据均衡价格理论,工资的高低受供需关系所左右。当劳动力供大于求时,工资有可能会降低;而需求大于供给时,工资则会上升。以某些新兴行业为例,在其起步阶段,由于人才紧缺,工资水平往往较高。随着人才数量的逐渐增加,工资水平会逐步回归到正常范围。
这种观点没有注意到工资的深层含义,工资并不仅仅是市场供需的产物,它还应当体现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工作经验以及劳动强度等因素。仅从均衡价格的角度来理解工资是不够周全的。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具备高技能的劳动者的薪资并无法仅用均衡价格来充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