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在发展期间引发了许多值得留意的问题。2017 年与 2018 年 BCH 发生了分叉,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016 年之后,数字货币从技术不断完善,开始迈向主流社会,形成了巨大的经济规模,触及到了众多的利益。随之而来的是新的复杂问题,其中去中心化系统的社会治理首当其冲。这是一个充满矛盾且存在争议的过程,非常值得去深入地进行探究。
参与分叉的初衷
早年发生的区块拥堵事件让我开始思考系统是否完美。我深深觉得中本聪设计的系统或许不是完全不需要进行干预的。我意识到对于一个去中心化的系统来说,分叉是其演进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情况,因此我积极地参与到了分叉当中。我那时还写过一些主张扩容的文章,并且深入研究了早期比特币参与者的心态,他们大部分都是无政府主义者,对社区治理极度反感。
在比特币发展的初期,有很多人觉得比特币无需进行社区治理。但实际上在早期它是具备治理模式的,中本聪一直对其治理到 2010 年 12 月以前。随后在 2012 年,比特币基金会成立了,其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应对美国政府对于比特币合法性所提出的质疑。这些都能说明社区治理一直是存在的,只是和其他货币存在差异。
早期比特币的社区治理方式
比特币的社区治理有其自身的历程。早期的治理模式是中本聪担任核心决策角色。在 2010 年 12 月之前,他对整个系统的发展方向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然而,很多人并不知晓这一事实。之后出现的比特币基金会是一种尝试,该组织试图说服美国政府认可比特币的合法性。但比特币一直没有像以太坊和 EOS 那样具有公认的社区治理规则。早期那种零星的治理在第一次分叉时也出现了混乱的情况。
很多人误以为比特币不存在社区治理。实际上,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早期由中本聪主导以及比特币基金会发挥功能,这些都属于治理的范畴。然而,这些治理模式较为松散,未能形成共识性的规则,也无法让大众真正了解到比特币的治理机制。
公众对社区治理的误解
早期时,大部分人认为比特币无需进行社区治理。比如早期的支持者觉得这是系统自然发展的过程,无需人为去干预。许多人压根就不了解中本聪的治理状况,更无从知晓后续比特币基金会所起的作用。人们往往不假思索地就判定比特币不存在社区治理。这种想法在当时是很常见的,然而实际上治理一直在持续进行着。
在区块链的世界里,没有政治家去对这一现象做深入的解读。大众只是单纯地从表面去看待比特币系统的运行。因为缺乏深层的理解,所以很多误解一直存在着,并且这种误解是在分叉事件之后才开始逐渐发生改变的。
两次分叉带来的思考
两次分叉引发的争议存在诸多可思考之处。例如在扩容之争期间,两年时间都僵持不下,这暴露出了比特币原生框架存在缺陷。其在应对社会、政治以及意识形态等主流社会问题方面能力欠缺。基本框架的调整成为了新的思考方向。分叉之后,才让更多人意识到,社区治理对于去中心化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在众多区块链系统的竞争环境下,社区治理是推广自身系统的关键所在。
第二次分叉使得人们对去中心化系统治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PoW 的利益结构发生改变后,就必须思考新的治理模式,分层决策成为一种新的思路,能让有能力的人承担更多的决策任务。这些都是从两次分叉中不断反思而得出的结果。
比特币基金会的争议
比特币基金会从成立之时就引发了诸多争议。许多比特币的使用者对其持反对态度,主要是因为担忧会出现中心化所导致的问题。他们认为比特币原本的去中心化特性将会遭到破坏,一旦它有了看似类似于管理机构的基金会,就违背了比特币最初的理念。然而,若要让比特币在主流社会中得以存活和发展,就需要这样一种组织模式来应对来自外界,尤其是政府方面的压力。
这一矛盾争议的存在表明,在比特币迈向主流社会的过程中,社区治理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需要有一个组织能够在外界发挥桥梁、沟通、具象化等功能;另一方面,又担心这个组织会带来不必要的中心化影响,从而破坏比特币的核心价值。
去中心化系统治理的未来展望
去中心化系统的社区治理任务很艰巨且道路还很漫长。当下仍然没有十分完备且有效的模式被推出。需要做到既避免过度集中化,又能够很好地激发各方的积极性。比如怎样合理地对利益进行分配,以让不同的人能够参与到社区决策之中。随着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治理需要将更多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考虑在内。
对于比特币这类数字货币来说,要持续发展就一定要把治理问题解决好。在有更多区块链系统出现并形成竞争态势的情况下,如果治理做得不好,很有可能就会被市场淘汰掉。怎样在既保持去中心化的特色,又能解决社会问题之间找到那个平衡点,这是最为关键的。
我想问问大家,你们认为未来比特币或者其他去中心化系统的社区治理将会走向何处?倘若你有想法,欢迎对本文进行评论、点赞以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