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关“去全球化”和“脱钩”的言论纷纷扰扰,供应链本地化的话题也广受关注。然而,全球化真的会就此停止吗?我们不妨深入分析一番。
全球化现状剖析
现在,众多人热议“去全球化”和“脱钩”等话题,跨国公司也在调整它们在全球的布局,促进供应链向本地和区域发展。但需留意的是,全球化的主要驱动力和要素组成并未发生改变,其内在规律和长期发展环境也未出现根本性的变化。例如,生产技术的合作和贸易活动依然十分活跃。
全球化未来趋势
疫情过后,全球化将呈现新的面貌。届时,新的资金来源将随着新的增长点不断出现,同时,新的全球性公共产品也将持续产生。目前,亚洲资本市场已经捕捉到了绿色发展的商机,金融市场、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正紧密结合。展望未来,全球化将更加重视均衡、协调、环保和长期发展。
国际生产转型特征
国际生产模式的转变并非仅仅是“去全球化”或全球化的加深,而是这两者的结合。有些行业,比如制造业,可能会从全球价值链转向区域价值链进行生产;而农产品加工、旅游、物流等行业,为了更接近市场客户,可能会选择本地化的道路。服务业在新技术推动下,可能会进一步走向全球化,分工将更加细化,服务外包也会变得更加普遍。
政策制定重要性
考虑到国际生产对经济恢复、就业增长以及低收入国家发展的关键作用,决策者需保持贸易和投资政策的开放性,推动国际生产体系逐步进行优化调整。这样的开放环境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经济的互动交流,反之,若政策趋于封闭,可能会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新工业革命影响
新工业革命带来的关键技术趋势,对国际生产产生深远影响,主要包括机器人自动化、供应链数字化以及增材制造(3D打印)。这些技术将改变全球价值链的长度、地理布局及管理模式。以供应链数字化为例,它能提升物流效率;而机器人自动化则有助于提高生产精度。
国际生产体系变化轨迹
未来十年,国际生产体系将经历四大转变:产业回归、布局多样化、区域化发展以及复制式生产。这种多样化布局将作用于服务业及复杂价值链制造业,扩大经济活动的地理覆盖面,却对数字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资投资趋势的改变,也对东道国的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总体而言,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将变短,相关的贸易和跨国投资也将相应减少。疫情还促使社区商务回归成关键环节。
大家觉得全球化会在哪个领域首先实现重大进展?欢迎您留下意见,点击点赞,并将这篇文章转发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