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字货币一直是金融界关注的中心,而且围绕它有许多未解之谜。自Libra项目亮相以来,大家都在猜测它是否会改变央行对市场主体的看法,这一点的不确定性成为了最大的吸引点。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情况
中国人民银行对数字货币的研究已有五年历史。去年,相关人员的工作强度已达到“996”,这暗示着系统开发接近尾声。这种深入且持久的研究,体现了央行在数字货币领域的坚定投入。《中国金融》2016年发表了17篇专题文章,揭示了研究团队在数字货币关键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在研究初期,多个部门及支付清算协会都参与了进来,方案方向多样,显示出研究过程的复杂程度。
众多参与者指出,这项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重大意义。以范一飞副行长在2018年1月发表的论文为例,它为DC/EP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众多不同机构在早期参与,以及研究成果的持续积累,为DC/EP的最终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Libra带来的影响
Libra的亮相引起了广泛讨论。之前提到的国有大型银行人士指出,自Libra发布后,关于数字货币的讨论再次变得热烈。部分币圈人士试图放大这种影响。从国际金融环境来看,Libra的确在数字货币领域掀起波澜。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货币项目,它促使各方重新关注央行数字货币的相关议题。
在这种情形下,各方都在重新审视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方向,无论是面对Libra可能带来的挑战还是机遇。特别是在我国数字货币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背景下,如何应对Libra的影响,这不仅是央行需要思考的问题,众多研究人员和行业从业者也在深入探讨。
DC/EP特性
穆长春的详细描绘显示,DC/EP具备双重运营机制、集中管理模式和M0替代等功能。这些特点与中国央行的研究趋势相符。蔡凯龙认为,与现有移动支付,DC/EP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保持并行,而非取代。DC/EP的核心是M0替代,这一特性使其在货币政策和市场中的地位尤为突出。
DC/EP的定位对大众而言,意味着它在货币流通中将承担新的职责。比如,在交易和储存等环节,它将运用不同的操作规则和安全措施。同时,金融机构也需要据此调整与数字货币相关的业务操作流程。
支付清算机构的作用
清算机构的研究人员指出,业务层面来看,支付清算机构为数字货币的双层投放结构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长期以来,支付清算机构在金融体系中占据关键位置。在数字货币的新时代,他们凭借在资金清算等领域的优势,有力地推动了数字货币的进步。
例如,助力打造一个更安全、高效的数字货币流通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商家,乃至机构间的交易都能更加顺畅地完成。此外,他们在调和央行、商业银行等各方关系方面也发挥着特殊作用,确保数字货币的兑换与流通过程稳定进行。
监管相关情况
蔡凯龙提到,当前监管体系对市场化主体发行货币持否定态度。这一立场促使央行加快数字货币的发行。在我国,《2018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展现了对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策略。在数字货币与现金并行使用的背景下,监管政策和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数字货币的未来走向,监管措施需兼顾推动其创新和预防可能存在的风险。参照Sanders关于金融科技监管需在创新与风险间取得平衡的观点,我国在央行数字货币的监管上亦遵循此原则。随着监管科技的逐步提升,我国是否能够像Libra那样进行探索,将由此决定。
市场主体探索可能性
蔡凯龙提出,中国企业在探索类似Libra的货币时,有三个关键因素。首先,监管科技的水平是否足够是一个重要考量。目前,尽管众多机构表示了对底层区块链技术的关注,但在短期内,他们推出数字货币的可能性非常低。
这些机构在监管的整体框架内,必须协调技术研究和合规要求。由于政策限制、技术发展等多重因素交织,市场主体对如Libra这类项目的深入探索,尚需较长时间等待,并寻找恰当的时机。
大家觉得我国在推进央行数字货币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欢迎读者朋友们留言交流,同时也期待大家的点赞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