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藏品交易市场的热度攀升,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问题逐渐显现,这些模糊区域亟待引起广泛关注。
数字藏品购买者身份界定
观察现实情况,我们发现数字藏品交易具有其独特性。比如腾讯幻核这样的平台,它们对二次交易有所限制,数字藏品主要被用于个人观赏。根据2022年的相关调查,超过六成的用户购买数字藏品是为了个人收藏。目前来看,大多数数字藏品并不具备金融投资的特点。那些购买数字藏品的用户,他们的购买行为与普通消费者购买实体收藏品相似,购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消费。因此,我们可以将他们视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消费者”。这样的分类是合理的,因为当前数字藏品的交易性质主要是消费性的。
这引发了争议,部分人觉得,鉴于数字藏品的特点,不宜将其归类为一般消费者。然而,从消费行为的基本原则来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应当对其权益进行保障。
消费者处分收益受限
数字藏品属于独特资产类别。在政策层面,众多数字藏品交易都受到严格规范。具体到技术层面,以某个独立艺术平台为例,若数字藏品持有者欲进行转让,必须依赖该平台的技术支持来开通相关权限。这一规定使得消费者在处理和收益方面对数字藏品有着较大的束缚。这种状况与普通商品形成强烈反差,因为普通商品只要满足相关要求,持有者便能自由进行处置。
不少消费者在购买数字藏品时对相关限制了解不足。这种信息的不均衡容易导致消费者在想要处置藏品时遇到麻烦,还可能引起权限纠纷等权益受损的问题。
交易平台关闭风险
数字藏品虽不依赖特定交易平台,却仍需平台协助才能访问。一些小型平台一旦停业,买家可能就无法继续查看自己的数字藏品。2021年,就有几家小型的数字藏品平台突然停止运营,导致众多消费者的藏品变得难以寻觅。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现行的规则并未充分保障消费者在平台关闭后的权益。
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角度看,平台一旦关闭,理应有相应的措施,比如借鉴以往不同游戏平台间账号数据互通的做法。若缺乏这样的措施,无疑会损害消费者的合法利益,构成对消费者购买所有权的侵犯。
七日无理由退货争议
国内多数数字藏品销售网站在用户协议中不包含七天无理由退货的选项。但也有一些平台开始尝试实行无理由退货的政策。比如,海外知名的Opensea平台就有一部分数字藏品支持这样的政策。这样的做法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更加有利。
消费者在购买数字藏品时,往往难以全面评估其是否符合个人需求。这就像买衣服等实体商品时无法直接看到实物,存在风险。此外,数字藏品还可能存在真伪难辨等问题,增加了购买风险。而七天无理由退货条款的缺失,显然对消费者权益不利。
平台披露义务与信息对称
数字藏品与一般商品不同,消费者对其特性与价值等信息的掌握较为困难。这包括数字藏品所蕴含的技术价值以及是否允许二次创作等方面。以某件数字艺术藏品为例,由于信息透明度不足,许多消费者在购买后才发现它并不符合自己的预期。
交易平台需尽力公开信息,一旦发行方失联,平台亦需对产品负责。然而,现下众多平台在此方面表现不足,导致消费者面临额外风险。
交易规则的明确展示
现在各个平台在二手交易或转手的规矩上各不相同。有的平台虽说不允许交易,却又暗示将来或许会放宽。这好比用暗藏的条款来吸引顾客,实在是不公正的做法。交易的所有规则都应在交易开始前明确告知消费者。
在网购时,人们通常会查阅商品的具体规定,数字藏品交易同样需要这样做。若规定没有清晰呈现,消费者可能会买到与预期不符的数字藏品,进而导致各种权益争议。
你觉得当前数字藏品交易市场在消费者权益保护上,最应如何优化?欢迎留言点赞,分享你的观点。